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一路繁花”银龄专列抵达连云港

体育正文 160 0

“一路繁花”银龄专列抵达连云港

“一路繁花”银龄专列抵达连云港

吉安是江西水稻主产区,眼下,位于吉安万安县的27万亩早稻即将进入(jìnrù)拔节期,水稻的田间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。今年当地的早稻长势怎么样?跟随总台(zǒngtái)记者哈乐了解(liǎojiě)拔节期水稻的管理情况↓↓↓

总台记者 哈乐:我就在万安县窑头镇(zhèn)的一处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水稻田里,这里在今年3月刚刚完成改造交付,这里的水稻是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种下的第一茬水稻,面积在2000亩左右。相比去年(qùnián),今年这里水稻长势(zhǎngshì)明显更好,一方面得益于(déyìyú)这里天气不错,另一方面就得益于改造后稻田的灌水和排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。

总台记者 哈乐:眼下这些水稻已经进入到分蘖期末期,即将进入拔节期。拔节可以理解成水稻在“长个儿(gèér)”,现在这个阶段(jiēduàn)就是为它们即将“长个儿”积蓄最后的能量,所以(suǒyǐ)这些水稻能不能长成(zhǎngchéng)大高个儿,田间管理就是关键。

总台记者 哈乐:当地最主要通过技术管控、绿色防控、人工(réngōng)辅助三种方式来进行“高效”管理。在水稻上方进行“飞防”作业的(de)植保(zhíbǎo)无人机(wúrénjī),就属于技术管控中的一项,通过向稻田里喷洒叶面肥,让水稻营养(yíngyǎng)充足,防止病害发生。这些无人机还可以根据土壤的湿度、温度等,调整喷施浓度。

总台记者 哈乐:能做到这些(zhèxiē),就得益于技术管控的另一项技术“物联网监测”,通过在稻田旁安装的物联网传感器,实时回传(huíchuán)农情数据,方便农技人员(rényuán)调整管理策略。农技人员也可以直接根据手机上的应用软件,随时查看农田情况,软件还能及时推送防治建议,真正做到从靠“经验”到靠“科技”的转变(zhuǎnbiàn)。此外,这些水稻(shuǐdào)再配合(pèihé)田间加装的诱虫箱、灭蚊灯等技术设备,就能让防病和治虫双管齐下,来提高产量(tígāochǎnliàng)。

总台记者 哈乐:当地农户也介绍,按照目前长势,预计今年这里的(de)早稻(zǎodào)亩产可以达到1100斤左右。随着品质的提升,这里的水稻收购价要(yào)比一般水稻高出不少。

总台记者 哈乐:此外,当地还(hái)因地制宜,尝试通过稻鳖共作、稻油轮作等模式实现“一田多季、一田多收”。这里(zhèlǐ)还通过线上推广富硒大米和深加工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,增加农户收入。

在(zài)江苏,不少地区采取麦稻轮种的模式(móshì),地里的小麦丰收在望,同时水稻育秧工作也在有序进行。

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,种粮(zhǒngliáng)大户刘其贵种了9400多亩(duōmǔ)小麦,无人机正在喷洒叶面肥。

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安(zhènān)北村种植大户 刘其贵:这段时间,我们每天组织4台至5台植保无人机作业,防治(fángzhì)病虫害、增加千粒重、提高产量,6月10日左右,我们的小麦就开始收割(shōugē)了。

东海县是连云港市的传统产粮大县,眼下,118万亩小麦(xiǎomài)丰收在望,农户们正加强田间管理、防止倒伏,为(wèi)小麦稳产增收提供保障。

江苏多地实行麦稻轮作,小麦收割后,马上旱田改水田,种上水稻(shuǐdào)。在江苏新沂市,“麦稻接力”也即将开始。在当地的一个水稻育秧基地,自动化精量播种生产线正高速运转(gāosùyùnzhuàn),基质填充、精量播种、覆土保湿等工序一气呵成。这套(zhètào)智能育秧系统每分钟可完成15个秧盘的播种作业,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(shíshí)监测(jiāncè)播种量,将每盘用种量误差严格控制在1克以内(yǐnèi)。

新沂市某水稻育秧基地负责人 李蒙:这个智能化育秧将原本28天的育秧周期(zhōuqī)缩短至21天,秧苗成活率(chénghuólǜ)稳定在95%以上。

像这样的智能育秧(yùyāng)中心(zhōngxīn),新沂市有130多个,可满足当地80%左右的优质秧苗需求。

此外,当地还通过智慧农事平台,实时监测各区域环境数据。依托(yītuō)数据大模型,不仅能精准预测当前(dāngqián)小麦的成熟期,合理收割(shōugē),还能科学安排水稻育秧批次,让小麦收割和水稻插秧无缝对接。

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(xiǎnshì),预计6月底前,江苏北部地区将全面完成(quánmiànwánchéng)水稻栽插工作。

1100万亩小麦陆续开镰(kāilián)收割

在河南南阳,1100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,将迎来大面积的收割作业,田间(tiánjiān)地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(jǐngxiàng)。麦收的具体进度怎么样?跟随总台记者艾泽乐了解当地的最新情况(qíngkuàng)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在南阳邓州市的(de)一处(yīchù)麦田里,多台收割机正在开足马力,忙碌穿梭在麦田中。承包这块麦田的种植户介绍,虽然前期的高温(gāowēn)干旱天气(tiānqì)有着不利影响,但是经过及时的多轮浇水后,麦田的生长得到了稳固。同时(tóngshí),也正是因为高温天气,加上一喷三防的及时管护,今年的病虫害几乎没发生,小麦长势(zhǎngshì)不错。种植户还介绍,他承包的2000多亩小麦,预计今年平均亩产在1000斤左右,整体收益比去年高一点(yìdiǎn)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怎么判断小麦成熟并且可以(kěyǐ)收割呢?首先,可以看麦穗(màisuì)和茎秆(jīnggǎn)的颜色,是否已经完全变黄;其次,可以检查籽粒的状态,成熟的小麦搓开之后比较硬,而且内部没有明显的水分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受到前期干旱(gānhàn)影响,今年南阳小麦的灌浆期相对(xiāngduì)缩短,成熟期较早,因此今年全市整体麦收时间较往年(jiàowǎngnián)提前(tíqián)2天左右。根据南阳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,截至昨天下午5时,南阳市已经收割了268万亩小麦,整体麦收进度(jìndù)将近1/4,而且昨天开始,收割的速度突破了一天100万亩,这个速度还(hái)在逐步加快,预计10天左右全市的小麦收割作业将全部完成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在走访中,种植户介绍,新型农机(nóngjī)的(de)身影越来越多(duō)了。比如,麦田里的收割机就是(jiùshì)今年新使用的大马力收割机。同样是100亩地,它(tā)的收割时间比一般的收割机要快1个多小时。据统计,整个麦收期间,南阳预计投入超2.4万台收割机进行作业,其中大功率、智能化的农机占比有所提高,为(wèi)的就是更高效地保证颗粒归仓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,河南中西部、南部地区从(cóng)今晚开始到(dào)明天可能出现中到大雨、局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,可能会对麦田收获、晾晒产生一定影响(yǐngxiǎng)。为了应对降雨天气,当地已提前调试了700多台粮食烘干设备,可以实现7万多吨的日烘干能力(nénglì)。

总台记者 艾泽:当地农技专家介绍,麦收怕的是连绵的阴雨,短时间的降水对麦收的影响比较小,一般雨停以后晾一天就能正常收割了。对于已经收割的小麦,要及时(jíshí)晾晒,避免(bìmiǎn)受潮霉变(méibiàn),影响品质。如果(rúguǒ)因大风导致局地小麦倒伏了,应当采取逆倒伏方向收割,降低割台高度和行进速度,尽可能(jìnkěnéng)降低减产损失。

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大豆的主要产区。眼下,当地正抢抓农时(nóngshí)开展大豆播种作业。智能(zhìnéng)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。

在扎兰屯市西平台村,农机手们操控着多种机器开展大豆播种(bōzhǒng)。重(zhòng)耙机先进行碎土除草,随后用镇压器压实土壤(tǔrǎng),起垄机则在田间起垄,便于日后排水防涝。最后,播种机按照设定的行距、株距和深度,精准地(dì)将大豆种子播入土壤。几台(jǐtái)机器在田间依次上阵,有效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。

在阿荣旗,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(bōzhǒngjī)也正“行走”在田间。利用导航系统,播种机能(néng)实现精准校准垄距,并将种子和肥料以一定的间距同时播入田间,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(shīféi)的操作。

某农机服务中心副(fù)主任 傅尧:过去(guòqù)种大豆都是(shì)靠传统的“老经验”,苗出得七零八落。现在我们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,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全覆盖(fùgài),精准控制了播种行距、株距,能保证种子分布均匀,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。

据了解,今年呼伦贝尔市大豆(dàdòu)种植面积约1287万亩,占到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的七成以上。据呼伦贝尔市农牧局统计,当地(dāngdì)在大豆播种中,共投入15万台拖拉机和(hé)22万台套农机耕具,农业机械化率(lǜ)已达到95%以上,预计本月底可完成大豆播种。

“一路繁花”银龄专列抵达连云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